語文課,取消預習又何妨作者: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語文課要進行預習,大概沒有人會置疑。因為早在六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對預習的重要性作過精辟的論述,他的有關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精讀的指導》《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等著作中。對于預習,無人置疑,還因為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三十多年來的語文建設中,早已把預習列為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之一,諸如“先預習,后上課;先復習,后作業(yè)”這一套,長期以來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師習慣地要求學生認真執(zhí)行的學習規(guī)范,關于預習的作用,網(wǎng)上文章比比皆是,每個語文老師隨便就可以說出個十條八條。 鄙以為,取消語文課前預習,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一、有利于教師了解學情,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由于取消了預習,至少在每個學生來說,對于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的熟悉程度都處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大家都以零起點進入文本,這便于教師準確地把握和真實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按照語文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實施教學,及時地指點迷津,有效地組織討論,準確地把握節(jié)奏,啟其所“憤”,發(fā)其所“悱”,恰到好處。因為取消了預習,在閱讀課中,教師得先讓學生按照要求充分地預讀課文,學先于教,先學后教,如此,學生同樣可以進入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預習”的境界,獲得與“預習”同樣的體驗,收到同樣的效果,而且這是全班學生無一例外地同步參與的教前預讀,可以避免以往只有少數(shù)學生進行預習的狀況。從閱讀過程的完整性來看,過去的閱讀教學,因為布置了預習,課堂上一般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邊讀邊議,以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為目的。課堂學習活動的推進完全有賴于教師的帶動,有賴于教師提問的逐漸深化。這其實是一種不完全的閱讀。因為它缺少一個“由學生自讀到生疑”(即產(chǎn)生問題)的過程,而閱讀能力不應僅僅是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學生如果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一旦離開了教師,就會陷入無從人手的閱讀之困。取消預習,在課堂上設置一個“先學致疑”的環(huán)節(jié),不僅為教師的“教”提供了切人點,也為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搭建了一個有益的平臺。學生往往會借助“文章寫了什么一是怎么寫的一為什么要這樣寫一寫得怎么樣一‘我’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一文章讓‘我’獲得了什么啟示”等等一系列的追問,自覺地經(jīng)歷一個由“仰視(平視)文本”,到“俯視文本”的閱讀過程,所獲體驗的深刻性不是“師問生答”的教學方式可以相比的。 二、有利于學生拓展更廣闊的學習視野,豐富語文生活 把預習列為語文教學常規(guī),大約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正當文革的浩劫之后百廢待興之中,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規(guī)范正在逐步地建立起來。當時有一個影響頗深的口號是“以‘綱’(教學大綱)為綱,以‘本’(課本)為本”,把語文課的基本任務定位為立足于教好課本,用好語文教材,在當時撥亂反正的特定背景下提出這一口號對于幫助教師擺脫課堂教學的迷茫狀態(tài)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有關預習的語文教學常規(guī)就是在“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思想指導下產(chǎn)生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的發(fā)展,“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思想的局限性也日漸明顯地暴露出來,最明顯的就是導致了“唯本是教”、“唯本是讀”的狹隘語文教學觀的產(chǎn)生。語文預習的常規(guī)實際上就是把語文教學的著眼點定位在教好課本,讀好課文上,學生課前課后都圍繞著課本打轉(zhuǎn),這與今天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讀書”的精神是相違背的,與為構建明天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讀書人的語文教學任務也是不相符的。學養(yǎng)是靠讀書讀出來的,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只靠讀幾冊語文課本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跳出狹隘的語文學習觀,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博覽群書才行。博覽群書需要精力,需要時間,取消了預習,教師可以把學生的語文興趣引導到課外閱讀上去,讓他們在課外讀物的浸泡中去通古今、曉四海,拓展知識視野,汲取文化營養(yǎng),夯實語文功底。從提升學生語文興趣的角度來看,也需要給學生一個自主的閱讀環(huán)境和一個寬闊的閱讀視野,如果一味地把學生的精力與時間禁錮在課本上,必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產(chǎn)生厭學情緒,由此可知,為什么學生厭學語文的情緒會成為一個長期無法克服的老問題,這與一直以來實行唯“本”是教、唯“本”是讀的做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率 過于依賴向課外擴張,把語文課堂無限制地向向課前延伸,容易助長教師自身的惰性,會導致產(chǎn)生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狀況,如果取消了預習,在課堂上增加“先學致疑”的環(huán)節(jié),能夠促使教師改變教學思維,努力在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上下功夫,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緊縮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刪去教學中的繁枝末節(jié),努力尋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的最佳統(tǒng)一,恰到好處地把握課堂教學的起承轉(zhuǎn)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與時下正在倡導的“創(chuàng)建有效課堂”、“實行有效教學”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也許有人擔心,取消了預習,把“先學致疑”的環(huán)節(jié)置入了課堂,會影響教學進度,完成不了學期授課計劃。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嚴格執(zhí)行課時計劃,不以各種名目的考試來侵占教學時間,把語文的計劃課時真正高效地用于授課上,時間是綽綽有余的。應該明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把讀書比作是賺錢的話,那么考試就好比是數(shù)自己口袋里的錢或盤點在銀行里的存款單,錢是要靠賺的,而不是靠數(shù)存款數(shù)出來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靠“多讀書”讀出來的,而不是靠一次又一次、反反復復的考試考出來的。 |